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
  • 09-08

    2025

    安泽胜教授:超分子近红外光酶催化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精准合成
    近红外光控自由基聚合的独特优势,主要源于近红外光所具有的深层组织穿透能力、低散射效应与卓越的生物相容性。然而,其实际应用一直受到聚合效率低和难以获得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限制。酶级联催化和光酶催化虽有所进展,但仍存在空间分离导致的效率低或依赖短波长光源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安泽胜教授团队构筑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近红外光酶(SNIRPE)催化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近红外光催化的可控自由基聚合。...
  • 09-08

    2025

    乔振安团队:多组分晶化介孔材料:合成策略与应用前沿综述
    近年来,多组分晶化介孔材料(MCMM)因其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道结构、丰富的活性位点以及多组分协同效应,在能源转换与存储、催化、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由于其合成体系复杂、结晶条件苛刻,MCMM的可控合成仍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上述问题,williamhill中国官网乔振安教授团队系统总结了MCMM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其合成策略、形成机制、结构调控以及在能源与催化中的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相...
  • 09-08

    2025

    吴刚副教授: 分子层面解读锰氧化物电催化剂的活性位点
    锰氧化物的结构组成与天然光合作用释氧中心相似而且成本低廉,近年来作为电解水制备氧气的非均相催化剂受到广泛关注。其表面结构在活化以及电解过程中通常经历可逆或不可逆的结构重组,因此,确定其真正的活性位点并在分子层面理解整个催化循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吴刚课题组设计了两种锰配合物模拟水钠锰矿层内以及层边缘的基本结构单元,电化学研究表明具有缺陷立方烷结构的三核锰配合物展现出优异的电解水催化...
  • 09-08

    2025

    杨英威教授:盒[6]芳烃的设计合成及功能三维电荷转移共晶的构筑
    大环芳烃是超分子化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工具,设计合成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大环芳烃始终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此外,传统大环基共晶组装策略的维度局限严重限制了结构明确的功能三维电荷转移(CT)共晶的构建。近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杨英威教授课题组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柔性大环芳烃——Box[6]arene(B[6]A),并利用其独特的自互补性和外壁电荷转移相互作用,构筑了具有可调控荧光和对甲基吡啶异构体选择性汽...
  • 09-08

    2025

    邹晓新教授:隧道结构IrOx助力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催化性能突破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作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的重要技术路径,具备高电流密度、快动态响应等优势,已成为绿色氢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支撑。然而,该技术高度依赖贵金属铱基催化剂,传统金红石结构IrOx在工业条件下需2–4 mgIr cm⁻2的高负载以维持活性与耐久性,导致铱年需求量预计达1.5–2.0吨,占全球供应的约30%,资源瓶颈日益突出。尽管降低铱用量有助于缓解供需压力,但常规催化层在低载量下易发生结构破损、导电网络断裂...
  • 09-08

    2025

    张红雨教授:超窄带近红外发射有机单晶
    近红外窄带发射材料在生物成像与光电器件中应用广泛,其优异的组织穿透性可显著提升检测性能。尽管有机小分子材料因结构可调性受到关注,其发光机制与激子行为仍待深入解析。实现窄半峰全宽(FWHM)发射是关键挑战,当前分子设计与晶体工程策略仍受限于分子作用机制不明与调控手段不足。针对这一挑战,williamhill中国官网张红雨教授团队与纽约大学Panče Naumov教授团队联合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构化与晶体生长动力学协同调控的新...
  • 08-28

    2025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介观尺度分子模拟软件平台建设取得最新进展
    近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吕中元教授/朱有亮研究员团队在软物质介观尺度分子模拟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最新进展。2025年8月1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williamhill中国官网、清华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单位联合在Science发表题为"Hierarchical chiral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with strong and invertible chiroptical properties"的研究论文,其中williamhill中国官网团队通过介观尺度分子模拟揭示了非手...
  • 08-22

    2025

    管景奇教授:多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应用中的进展方面取得新成就
    近日,williamhill中国官网管景奇教授课题组撰写了一篇关于多原子催化剂(MACs)在电催化应用中的进展的综述。该综述总结了MACs的合成策略、原位结构表征以及反映结构-活性关系的特征,包括组成和构型、电子分布以及多种功能效应。随后,强调了高性能MACs的设计原则,涉及多原子位点、配位环境、界面缺陷、反应介质,以及包括生物启发设计和计算学习预测在内的特殊思路。并提供了在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中的应用。最后,以对MACs在初始阶段的...
  • 08-21

    2025

    陈峥教授、吴宗铨教授:螺旋聚异腈蒽醌正极材料助力锂金属电池实现长循环
    螺旋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构象特性已在手性分离、医学及圆偏振发光等领域备受关注。近年来,其在二次电池领域的应用潜力逐渐被证实,但相关研究仍待深入挖掘。聚异腈作为一种聚合度可控、分散度低的经典螺旋聚合物,具有主链结构高度稳定且规整、侧链结构易于功能化修饰的突出特点,可成为构建侧链含电化学活性基团聚合物的理想选择。尽管电化学活性聚合物在电池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但关于聚异腈类电化学活性材料的应用研究尚属空...
  • 08-21

    2025

    金恩泉教授:开发具有优异太阳能转换性能的三维卟啉基共价有机框架
    探索能够利用太阳能实现高效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光响应材料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深入,共价有机框架(COFs)因其化学结构可调和独特半导体性质成为极具潜力的候选材料。特别是,将卟啉单元整合到有序多孔网络中的卟啉基COFs因其能集成多种太阳能相关功能(如光降解和光热转换)而备受关注。然而,兼具污染物高效氧化处理与显著热能输出的双重功能卟啉基COFs仍鲜有报道,这主要由于缺乏合适的拓扑结构和功能构...
  • 08-21

    2025

    路萍教授:重原子修饰策略实现高效率、低滚降的窄谱带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以其主动发光、柔性、超薄以及低能耗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产品的显示中。面向未来超高清显示(UHD)技术的核心需求,OLED行业致力于推动高性能UHD显示技术的发展。基于硼氮杂稠环体系的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MR-TADF)由于其刚性分子骨架及独特的短程电荷转移特性,兼顾高发光效率和高色纯度优势,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关注。然而,该类材料的单-三重态能级间通常表现出较小的自旋轨道...
  • 08-21

    2025

    李文教授:近红外响应的液态金属导电胶实现远程电子器件焊接与生态循环利用
    近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李文教授课题组,在红外光远程可焊接、化学可回收导电胶的制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随着微电子器件微型化、高集成化的发展,导电连接技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锡铅焊料因热应力失配、易发生电迁移及含有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微型电子连接与封装应用。在此背景下,聚合物导电胶成为电子集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紫外光(UV)固化型导电胶凭借秒级固化速度和高图案化精度等优势备受关...
  • 08-21

    2025

    李广社教授、李莉萍教授:非晶氧化物的非常规两步重构突破电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权衡
    开发具有高稳定性、高活性与低成本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是催化科学技术领域的永恒追求。目前,非贵金属催化剂在工况下普遍会发生不可控的动态重构来提高其催化活性,然而,这会破坏催化剂的稳定结构使其长期稳定性表现较差。如何通过可控重构实现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并揭示其催化机制,对于发展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williamhill中国官网李广社教授和李莉萍教授团队通过高氧化态掺杂策略,合成了一种W6+掺...
  • 08-21

    2025

    苏忠民教授、钟荣林副教授:金属中心手性与配体手性的协同立体诱导机制
    C(sp3)−H键的对映选择性官能化反应为合成具有复杂结构的手性分子以及拓展化学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手性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涌现了一系列高效的不对称合成方法。手性配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反应对映选择性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有机化学家们已经合成出大量高效的优势手性配体,并将其应用于C(sp3)−H键的不对称官能化反应。值得一提的是,过渡金属催化实现C(sp3)−H键不对称官能化反应的另...
  • 08-21

    2025

    李文教授、张厚玉教授:1,2-二硫戊环衍生物的室温电化学聚合
    近年来,基于1,2-二硫戊环的聚二硫化物因其动态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可降解、可回收高分子工程材料与医用材料等领域,如自修复弹性体和医用粘合剂。尽管相关材料研究持续深化,但其合成方法面临单体转换率低、聚合条件苛刻、聚合度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其材料性能和应用范围。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在温和条件下操作简便、高效的新型聚合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李文教授联合张厚玉教授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的电化学开环聚合新策略,在室...
首页上页12345...16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