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
  • 06-23

    2025

    李广社教授、李莉萍教授:通过可动离子的“疫苗效应”高效稳定无钴富锂正极
    在储能材料面临日益严苛性能要求的背景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因其高容量和高工作电压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适用于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近年来,受限于钴资源的环境影响与高昂成本,无钴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开发逐渐成为高能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尽管此类无钴材料仍具备较高容量,其在充放电循环中的快速衰减却显著削弱了高初始容量的优势,导致循环寿命短、性能不可持续,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前景。针对上述...
  • 06-23

    2025

    张红雨教授:红光/近红外发射有机晶体的设计策略与应用突破
    红光及近红外发射材料因其优异的组织穿透能力与低散射特性,在生物成像、光动力治疗、可穿戴光电子器件、柔性激光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在众多红光发光体系中,有机分子晶体由于其高有序的分子堆积、低缺陷密度与优异的固态发光效率,成为下一代集成化、微型化柔性光子平台的理想候选。但长期以来,红光/近红外发射有机晶体的开发远落后于蓝光和绿光晶体,其主要挑战包括能隙规律导致的非辐射衰减增强、π–π堆积...
  • 06-11

    2025

    王明教授:低对称性配位超分子结构的构筑与功能
    受自然界的启发,超分子化学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精美、功能多样的超分子结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发展的超分子体系以高度对称结构为主。然而,具有特殊局部微环境的低对称结构在生命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具有低对称性特点的血红蛋白由四个不对称的亚基组成,确保了氧的结合、释放和运输调节。同样,胰蛋白酶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的不对称排列决定了它能够识别并作用于特定的肽键序列,从而确保了蛋白水解反应过程...
  • 06-11

    2025

    路萍教授:纯有机单分子白光材料与高效率非掺杂白光器件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显示技术和照明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具有自发光、面光源、无蓝害和可柔性制备等优点,近年来在平板显示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其在照明领域的应用潜力还有待挖掘和提高。白光器件通常采用不同颜色的多种发光材料(红/蓝/绿或蓝/橙),通过精确地控制混合比例来制备。但这种方法往往需要复杂的器件工艺和高额的制备成本,而且在器件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带来相分离、驱...
  • 06-11

    2025

    张红雨教授:通过光诱导剥离方法制备弹性环状有机微
    现代材料科学中,对材料形貌和功能的精确控制是发展智能材料和先进器件的关键挑战。这种调控能力不仅能拓展材料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更能解决从生物医学器件到柔性电子学及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难题。在众多结构类型中,环形结构因其高度对称性、机械稳定性和形状适应性而备受关注。微观尺度上,典型的微环谐振器利用光的环形传播路径实现了光子集成电路中的高效滤波和信号处理。然而,传统结晶方法难以可控地制备环形有机晶体,这...
  • 06-11

    2025

    晁单明教授:空间耦合有机混合导体中的电子-离子传输构筑高效Zn-V电池的正极
    水性锌离子电池由于其成本和安全优势,在规模化储能系统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钒氧化物作为典型的正极材料,虽然理论容量高、晶体结构多样,但其活性位点有限、电子/离子传输性能差,限制了实际的储能容量。当前主要的改进方法有:引入导电涂层、构筑缺陷和客体离子预嵌入等。尽管这些方法能够提高电荷传输性能,但在传统电极中仍然存在浓差极化以及固态扩散阻力等问题,造成反应动力学缓慢,在厚电极中更为严重。此外,由于质子...
  • 06-11

    2025

    王明教授:基于内外位阻协同的钯基超分子笼合成的路径工程
    路径工程的核心在于对反应途径的设计与调控,旨在引导特定结构的合成。此方法被广泛用于化学合成、材料科学乃至生物系统之中,用以优化并指导复杂过程的进行。在超分子化学领域,路径工程不仅为构建超分子结构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而且当既定合成路径遭遇阻碍时,它还能提供备选方案,确保目标产物的顺利合成。尽管其意义非凡,但关于超分子组装中路径工程的报道却仍显稀缺。这主要归因于实现超分子路径工程的两大条件:一是组...
  • 06-11

    2025

    于吉红教授:分子筛中“NMR不可观测”铝上水诱导形成的协同活性位研究
    沸石分子筛因其规则的孔道结构、可调变的酸性(酸量、酸强度、酸种类、酸分布等),而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领域。水在分子筛的催化反应过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溶剂、反应物、产物,也可作为反应促进剂,同时还能通过改变分子筛酸性位点的电子环境与配位状态来影响其催化性能。作为主要的Lewis酸物种,分子筛中普遍存在的“NMR不可观测”铝物种(包括三配位骨架以及非骨架铝),其与水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导致其...
  • 06-11

    2025

    徐吉静教授:在固态锌电池用弹性体固态电解质方面取得新进展
    水系锌离子电池凭借高安全性、低成本及环境友好性等优势成为“后锂电时代”储能技术的有力竞争者。然而,锌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严重的析氢副反应、锌枝晶生长、电极溶解等问题。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构筑固态锌电池,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现有的水凝胶电解质虽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离子导电性,但存在高温水蒸发、低温结晶等问题;离子凝胶电解质则面临离子导电性与机械性能难以平衡的...
  • 06-11

    2025

    杨兵教授、刘海超副教授:基于n/π解耦构筑高效率的纯有机近红外室温磷光材料
    纯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信息安全、生物成像、氧气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从抑制非辐射衰减和促进自旋轨道耦合(SOC)增强两方面入手,科研人员已经提出了多种策略以制备高效率的纯有机RTP材料。但是大多数纯有机RTP材料的光色主要集中在黄绿光区域,限制了它们在红光/近红外(NIR)发光领域的应用前景。实际上,制备高效率的纯有机NIR RTP材料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难题:(1)能实现...
  • 05-21

    2025

    陈学思研究员、孙静教授:聚类肽辅助因子动态调控熊果酸 共组装构建原位形貌转换的抗肿瘤螺旋纳米纤维
    癌症作为全球第二大死因,其治疗长期面临毒性大、靶向性差等关键科学难题。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熊果酸(Ursolic Acid, UA)作为植物源性天然产物,能够特异性调控多条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实现多重抗肿瘤效应,但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严重制约临床应用。图1.酸响应性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抗肿瘤机理。天然分子伴侣通过精确调控蛋白质折叠与组装维持细胞稳态,这一特性为克服UA递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受分子伴侣蛋白动态调控机...
  • 05-21

    2025

    李文教授:在全水下蛋白质仿生胶粘剂的粘接性能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李文教授课题组,在全水下蛋白质仿生胶粘剂的粘接性能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蛋白质生物胶粘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组织密封与修复、骨植入物固定、医疗器械的表面耐久涂层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然而,这类材料弱的粘接强度严重制约了其临床推广。针对这一难题,该团队采用了一种物理浓缩增强化学交联的协同策略,实现了界面黏附与本体固化的按序优化,成功研发了一类基于天然玉米蛋白的超...
  • 05-21

    2025

    徐斌教授:在金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及可控修饰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徐斌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化工大学卢云峰教授、williamhill中国官网孙天盟教授开展合作,创新性地采用原位自由基聚合法,在金纳米粒子(Au NPs)表面构建了交联聚丙烯酰胺壳层。通过在单个Au NPs周围聚合单体和交联剂,为每个Au NPs构建三维聚合物网络壳层。该策略为开发具有超强稳定性和可控表面性质的Au NPs提供了新方法,解决了纳米医学领域的两大关键难题:稳定性和功能可调性,有望推动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 05-12

    2025

    于吉红教授、闫文付教授:基于电荷密度匹配策略突破高硅Y分子筛直接合成瓶颈
    Y型分子筛(FAU拓扑结构)作为流化催化裂化及加氢裂化等工业催化过程的核心催化材料,其性能直接受骨架硅铝比(SiO2/Al2O3)调控。传统工业合成采用无机阳离子(如Na+)导向的水热法,因阳离子高电荷密度导致骨架硅铝比受限(SiO2/Al2O3=3-6),所得产物水热稳定性不足,需经复杂后处理方可应用。目前硅铝比提升策略主要包括后处理法与直接合成法:前者通过酸/碱处理、氟硅酸铵脱铝补硅或蒸汽高温处理实现硅铝比调整,虽在工业...
  • 05-12

    2025

    杨英威教授、张志权教授:在柱芳烃基共价有机微球用于可控 高效光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杨英威教授课题组联合张志权教授团队,在利用柱芳烃基共价有机微球进行可控高效光催化氧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巧妙地利用柱芳烃的空腔特性,提出了一种刺激响应的智能光催化剂合成策略(NP5-TF-HPM和NP5-TF-HPM-H,图1),实现了活性氧的按需扩增,从而能够精准高效地光氧化降解有毒硫化物。该项研究将分子层面的响应性转化为宏观系统应用,为复杂的光催化领域带来了进展,并有望推动超分子材料和智...